李國鼎獎章得獎者

劉啟民教授

 

 

「李國鼎獎章」的設立、是為了鼓勵與獎勵在資訊領域上傑出優秀的年輕學者。本次「李國鼎獎章」的得獎者為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劉啟民教授、現年未滿40歲劉啟民教授以其廣泛的在VLSI設計與音訊技術研發、相關系統開發與應用,相當令人印象深刻而得獎。

劉教授現年36歲、民國76年就讀於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後,就在資訊領域中展露頭角。根據其自述劉教授將個人的學術研究成就與貢獻分成求學階段、領域思考階段、和現階段三階段詳述如下:

 

一、求學階段(1987 - 1991

在博士求學階段,主要研究主題為VLSI陣列之設計和應用。在此階段,主要探討主題為VLSI陣列的設計方法,和各種應用的配合。探討的陣列包含了各種適合VLSI實行的陣列,而應用面則包含偵測雷達、影像處理應用、和各種訊號轉換函數。博士論文並得到1991龍騰論文獎博士組第一名。此階段除了學術論文外,儘管也進行實際VLSI的實現,但驗證性質多於實用價值。因此,此階段應屬學術成果多於實際。

 

二、領域思考階段 1991-1996

自從博士畢業以後,進入交通大學資工系任教並繼續研究工作。任教以後,最亟待思考的是未來定位。此階段初期訂定原則為找出台灣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共振點。在此原則下,以摸索工業界和個人任教之資訊工程系的特色做起。

在工業界,直接與中科院合作探討IDF戰機的控用雷達設計;在暑期並直接到工研院瞭解工研院的VLSI設計產品和需求;並和聯華電子合作開發CPU設計。在資工系並以開數學和實驗基礎課程來瞭解學生背景。此階段劉教授結論為:(1)台灣工業界的製造技術特別是硬體技術遠超過學術界,(2)交大資工系學生的軟體技術掌握性不比工業界差,(3)工業界對理論掌握性和科學精神的體會較弱。

在此階段,劉教授逐漸找到學術與工業共振點,劉教授研究領域也漸由VLSI和硬體為主轉為以軟體和理論配合為主。探討領域為語音、音樂、和視訊為主的感官訊號處理軟體為主。此階段的學術貢獻除延續過去學術研究外 ,而在教學、協助工業界掌握關鍵技術、和軟體技術教育上,較有貢獻。此階段劉教授曾在資工系開設各種訊號處理課程並應邀對工業界座多場技術講演。

 

三、現階段(1996至今)

經過以上兩時期,劉教授在研究領域已較確定,並以理論與實際並重方式逐漸加強相關理論並以軟體實際將理論現成產品。其中一篇學術論文並得到1997IEEE Transaction on Consumer Electronics期刊論文中之Third Place Chester Sall Award1997年度最佳期刊論文獎)。而其所設計的產品系統接獲訂單達百萬套。

劉教授的在這些年傑出成就與貢獻可由如下的統計數據得知:知名期刊論文20篇和知名會議論文35篇,主持國科會、中科院、電通所、聯華電子、楊智科技等八大機構共20件研究計劃,3項專利申請中,13項技術移轉與11項產品系統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