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


  畫人物,只要是單獨的個人,不管是畫男人、女人、小孩、老人或畫別人、畫自己,都是肖像畫,在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之前,肖像畫就是與歷史敘事畫相提並論的繪畫類型,因為,記錄人和記錄事同等的重要。而自從〈蒙娜麗莎〉把肖像的內涵擴充且複雜化之後,從個人的外在可以窺視其內在,進而可以觀看人生 種種...,肖像畫遂為永恆的藝術類型。

  受外光派所影響,理想化的美落實在肖像畫上,畫的當然是女性,而且必然是唯美的藝術形象,李梅樹和他的老師岡田三郎助都喜歡畫女性肯像,岡田畫的一向是絕美清麗的東方維納斯,李梅樹秉承師風,也曾經追求相似的藝術形態,但隨著時間及環境的改變,他筆下的窈窕淑女也在轉變,並呈現出以往完全不同的美學內函。


小憩之女 花與女 初夏 白衣少女 屏前少女抽畫
小憩(三) 佛門少女(長福巖) 端莊佳人 假日閒情 戲水

結語

  李梅樹的窈窕淑女,從〈小憩之女〉一直到〈戲水〉,她們的變化太大了,從人物面容來看,從衣服圖案來看,從背景安排來看...,都是一段有跡可循的歷程。

  〈小憩之女〉和〈花與女〉都是模擬西法的高雅風格,〈初夏〉之後則是道地台灣小調式的平實風格,初始還有些西洋味(或日本味),但愈到後來(如〈佛門少女〉)愈是如實地表現出台灣女性的真貌,但七0年代中,亦即〈清秀佳人〉,〈假日閒情〉時期,陽光開始介入李梅樹的藝術中,之後(如〈戲水〉),則是重歸自然的晚年風格了。

   僅以李梅樹次媳為模特見的三幅畫為例,〈屋頂花園〉(1975)、〈春光〉(1976)與〈戲水〉(1979),短短幾年間,畫家的關切焦點由人而景而光在慢慢轉移中,同樣的人、同樣的照片、同樣的畫家執筆,結果卻大異其趣。

   日據時代,李梅樹很難免於模擬、翻譯的階段,而戰後,轉向凝神審視(室內少女系列開始)並驀然回首(人與景相融,如〈端莊佳人〉),這是李梅樹的本土時期,而七0年代中之後,則專注於陽光下的繽紛世界,這是晚年怡然自得的階段。

  李梅樹的藝術風格和他的人生體驗始終相隨,其間充滿了變化,他的大半生涯都在三峽祖師廟旁渡過,他的藝術主題當然也就離不開故鄉的風、土、民、情,其親切自然的寫實作晶雖曾飽受批評,但卻也是在時間長河淘盡後,最能留下的台灣美術。